(新春走基层)广州白云山花景争奇斗艳 助老广“花”式过年******
中新网广州1月18日电 (记者 程景伟)新春佳节来临,广州白云山各式花展争奇斗艳、美不胜收,处处张灯结彩、喜气洋洋,弥漫着兔年春节的浓浓年味。郁金香、梅花、兰花等各式花景、游园活动,助力老广(广州人的俗称)“花”式过年。
记者1月18日在广州白云山看到,在“听见花开七彩云台”郁金香主题花展中,缤纷郁金香花海与园林艺术、岭南文化创新融合。6组大型花艺作品,10万株郁金香及10多万株各类时花装点满园春色。据介绍,“巨型粉”“黄绣球”“卢浮宫”三大郁金香新优品种首次亮相。
白云山的郁金香绽放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供图中国特级花境师刘坤良创作的“你好,春天”迎春主题花境,结合精心设计的“园丁兔”和“花艺兔”ip兔兔形象亮相郁金香主题花展,为市民送来了农历癸卯兔年的新春祝福。
“听见花开云山兰韵”兰花主题花展展出了蝴蝶兰、兜兰、石斛兰等40余个品种近6000株兰花,打造出青山绿水中的兰花仙境。多位书画爱好者1月18日受邀在广州白云山九龙泉兰花展现场泼墨献作,为市民免费挥春送“福”。
“听见花开云山闹春”系列活动则将于大年初一(1月22日)启动。白云山鸣春谷结合玉兔纳福元素,在可憩草坪布置一对高达8米的充气萌兔,相伴草坪露营节。白云山南门广场摆设“万象更新福兔迎春”春节花境,打造白云山新年标志打卡点。
广州白云山云台花园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供图无醒狮,不春节。大年初一,广州白云山南门广场和山顶广场将上演“醒狮贺岁闹新春”活动。
广州白云山桃花文化节系列活动也将大年初一开幕。目前,在占地5万平方米的白云山梅花谷,果梅、梅州宫粉、红梅等多个品种近千株梅花已怒放枝头,沁心的梅香扑面而来。预计春节期间,白云山桃花涧也将上演百桃争艳,届时还会举办非遗手作DIY、岭南押花、汉服秀等各类活动。(完)
民众着古装在白云山桃树下“打卡”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供图短些、软些、宽些****** 金仲华 一、最好的宣传是怎样的? 最好的宣传,是使人看不出在宣传;看得出是在宣传的,是最不好的宣传。新闻工作是一种艺术,它通过事实讲话,而不是跟人家针锋相对开辩论会,也不是板起面孔宣传。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读者进行宣传,更要注意。 华侨是倾向祖国的,但受到反动宣传影响,我们的责任是去掉那些影响,使他们逐步了解祖国。我们的工作还有国际宣传的意义。 二、怎样才能做好宣传? 新的形势给我们的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,很多新的地区会陆续打开,更多的任务要我们去完成。要根据不同地区,不同环境,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新闻报道的方式。这需要有高度的技巧——要稳,要灵活,要避免主观。因此要研究各个具体问题的宣传方法,要多分析、研究各侨居地的特点、政治气候以及各具体侨报的态度和读者反映。 要记得:稿件登不登是人家决定的,切不要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。 三、要多报道哪些方面? 我们经常报道的事情有两大类:一、我们需要华侨知道,不管他们原来有没有兴趣知道的,如官厅水库、治淮工程等;二、华侨希望了解,我们加以满足,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的,如侨乡情况等。不能认为国内一切大事都是应该大力向华侨报道的,如新近的养猪问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。 就华侨角度来说,对城市的报道要多于农村;对人民生活、工商业、文教事业的报道要多于农业经济;对华南侨乡的报道要多于内地。要多报道华侨熟悉的地方,以及突出的地方。华侨虽很多出自农村,但出洋后很多居住在城市;国内眷属也很多住城市,因此华侨比较熟悉城市情况,比较关心城市新闻。农村人口分散,作为个别的乡村来说,和它有直接关系的人不多,因此除侨乡外单独报道某个村、乡,作用就不大;城市事物集中,和它直接有关系的人多了,熟悉它的人也多,报道了影响的面广。新闻报道要照顾各阶层读者的兴趣。 四、要怎样报道? 报道时要多讲事实,要有故事性,要多一点人物的活动,有时可用第一人称,要能引人入胜。 特别要谈一些中年、老年人所熟悉的风俗、习惯、人情、景物,引起他们的回忆,思乡。通过旧的东西说明新的东西,能使人有亲切之感。 要特别注意报道两种人。一是老人。老人在旧社会是不值钱的,被推开的。要报道那些老翰林、老教育家、老中医、老工程师等。这些人往往和华侨还有联系,报道他们现在在做什么,生活得怎样,会使华侨体会到新社会的好处。我们报道新的人物,也应该报道旧人物的新情况,这才不会割断历史。二是普通人(就是在旧社会抬不起头的人)。写他们现在如何成为车间主任、农业社社长、劳模等。 新社会的风气和面貌也应该报道。 五、风格问题 华侨居住地的政治环境,以及华侨的文化水平、思想水平等具体情况一般都和国内的不一样。因此,针对海外华侨读者的报道一定要有它的特点。但这些特点是否就可以说是“华侨风格”?看来不必要用这个名词。当然,文章体裁方面,内容方面应多样化,花式品种要多一些,因为社会上的人是多样的,兴趣也各不相同。 上海新民报晚刊提出:“短,短些,再短些”,“软,软些,再软些”,“宽,宽些,再宽些”(报道面宽),对我们有参考价值。 国内的新闻、通讯很突出的是一个“长”字:篇幅太长,段落太长,句子太长,甚至“片语”(phrase)也太长。 我们要提倡: 1、短文,短段,短句子。长文章要多一些小标题,这是帮助读者,便利人家看。 2、突出。是主题突出。要使人家看了头一两句就非看下去不可。句子简单明了就自然会突出。外国人批评我们形容词太多,有时过(看)了两三道门(段)还看不出要说什么问题。 3、不要怕重复,报道要有连续性,要追着新闻去报道。 4、文字方面。华侨读文言较多,侨报社论有的用文言写,还要写到能朗读。有些报纸文章短,句子短,用文言又杂用方言,读起来有节奏。这是未可厚非的,它接近劳动人民。当然,文体问题还可以研究。这方面我们虽不能完全满足,但也应该注意。现在我们的新闻往往和语言还有距离。我们至少要做到:容易读,顺口。可以引用一些侨乡的成语、比喻,这能使人更感亲切,更能吸引读者。 (历史资料) 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|